猜你喜欢
乡土小说下载,乡土小说下载网站
什么是“问题小说”,什么是“乡土小说”,什么是“自叙传小说”?
问题小说:揭露问题的小说
乡土小说:农村气息浓厚的小说
自叙传小说:以自己叙述自己的故事的方式的小说
乡土小说和农村题材小说的区别?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与五四乡土小说的“同”在于:
(1)两者内容都取材于中国农村,描述的主体对象都是中国的广大农民。
(2)两者根本上都不会脱离农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而且还会不同程度围绕土地问题展开故事情节。

(3)两者创作时都基本遵循了严谨的现实主义风格,塑造了一批有时代特色的人和事。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与五四乡土小说的“异”在于:
(1)作品创作者社会地位的不同导致对小说主体认识的差异。
简单地说,五四乡土小说属于“知识分子写农民”,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属于“农民作家写农民”;所以前者有思想深度,但对农民的缺点有片面放大的趋势,而且语言“文绉绉”,有着独特的书卷气,并非为当时广大社会百姓所能理解,而只是“留给精英去阅读”;后者语言相对要通俗易懂,但处理问题容易简单化理想化,对农民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分析不够辨证。
(2)作品矛盾冲突内涵的区别。
五四乡土小说主要揭露的是农民的悲惨生活,揭示的是当时农民与地主、土豪、兵匪等的矛盾;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主要反映的时五六十年代农村的新生活、新风尚,矛盾主要集中于农民群体中新旧思想的冲突(属于农民自身认识问题),即使后来有“两条路线斗争”的内容,那也和五四乡土小说揭示的矛盾有区别,即“敌人”是暗藏而非公开化的,不像五四乡土小说反映的矛盾那样尖锐、赤裸裸。
(3)作品创作时所受思想指导的区别。
五四乡土小说,主要是在文学研究会“写实化”、“血与泪的文学”等理论指导下进行创作的,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主要是在当时“体制化”的思想引导下进行创作的,所以五四乡土小说显得要更有时代特色与鲜明性,出现了不少有作家个性特色的作品(因为社团内部可以存在不同认识的缘故),但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单看每一部作品会觉得不错,但总体看起来有千人一面的感觉(“体制化”的桎梏所致)。
乡土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所谓乡土小说是指靠回忆重组来描写 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 地方色彩的小说 ,也可以说“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 宗法制乡镇生活的 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最早创作乡土小说并证明其艺术魅力的,是 鲁迅。乡土小说作家很多都是直接受鲁迅的影响并有意识地模仿鲁迅而开始创作的,大都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 国民性特点,较少造作,克服了概念化,以一种质朴和真实的面貌为当时小说创作界吹进一股清风。代表作家有 冯文炳( 废名)、 王鲁彦、 台静农、 彭家煌、 许杰等,代表作品《 马桥词典》《浮躁》《 土门》《 白鹿原》等。
从20世纪中国历史文化的大背景来看,乡土小说显然与中西方文化冲突有着密切的同构关系。当“ 西方文明以各种不同的形式逐渐破坏了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和连贯性,而且在总的方面影响了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方向”的时候,它势必造成中国知识分子在文化大转型时期世界观的斗争和价值观的复杂矛盾。一方面在理性上不得不认同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另一方面,知识分子先天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濡染,以及目睹西方文明的入侵和西方文明本身所固有的种种弊端,又注定了他们以振兴民族文化为己任的价值选择。当这种文化矛盾已构成社会主要矛盾的时候,知识分子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和代言人,必然地会在小说创作中表现这一母题。以 鲁迅为代表的20世纪乡土小说家,正是在这一文化冲突的背景下,开始了对知识分子自身的思想困惑和情感失衡的叙写。
1920年的乡土小说写实代表作有什么人?
20年代中期,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具有较浓的乡土气息与地方色彩的小说兴盛起来,延续到30年代,即乡土写实小说。代表:废名(冯文炳)、许杰《赌徒吉顺》、许钦文《一生》《疯妇》、鲁彦(原名王衡,因热爱鲁迅而改名,代表作《菊英的出嫁》——冥婚,《黄金》标志着乡土写实小说创作的成熟,史伯伯,串门——借钱,参加婚宴——坐末席,女儿遭骂,被盗不敢声张,写出了金钱观念驱动下人与人之间冷酷、可怕的关系。)蹇先艾、黎锦明、彭家煌《陈四爹的牛》、台静农、徐玉诺、王思玷等。乡土小说把艺术之根扎于故乡的土地与农民之中,带着满身乡土气息,又敢于正视农民的辛酸与凄楚,作平实自然的描写。
求好看的乡村(乡土)小说?
1.赵树理《三里湾》《李有才板话》
2.沈从文《湘行散记》《边城》3.莫言《蛙》
4.茅盾《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
5.废名的《桃园》、《菱荡》、《桥》
6.汪曾祺的《鸡鸭名家》、《老鲁》、《受戒》、《大淖记事》
7.贾平凹的《浮躁》、《土门》、《高老庄》、《怀念狼》,
8.张炜的《古船》、《九月寓言》、《家族》、《柏慧》
9.韩少功的《马桥词典》、《暗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