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牡丹亭原文,牡丹亭原文和译文
牡丹亭译文原文?
1、牡丹亭原文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传杜太守事者,彷彿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考谈生也。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2、牡丹亭翻译
天下女子的多情,难道还有像杜丽娘那样的吗?梦见那位情人就得病,一病而迅即不起,以至亲手描绘自己的画像传于世以后就死了。死去三年了,又能在冥冥之中寻求到所梦的人而复生。像杜丽娘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多情的人了。她的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来,而且越来越深,活着时可以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为情而生。活着不愿为情而死,死而不能复生的,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极点啊。梦中产生的情,为什么一定不是真的呢,天下难道还缺少这样的梦中之人吗?一定要挨到男女同席了才算是成亲,等到挂冠辞官后才感觉安全的,都是只看事情表面的说法啊。
牡丹亭情不知所起原文?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出自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的题记。
意思是:感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来,而且越来越深,活着时可以因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因为情而生。活着不愿为情而死,死而不能因为情复生的人,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极点啊。
牡丹亭原文及讲解?
《牡丹亭》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
原文: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好姐姐】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蘼外烟丝醉软。那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声溜的圆。
【隔尾】观园吾未偶,志落云谁见?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
讲解:
《牡丹亭》以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束缚和压迫。杜丽娘在游园时感叹自己的青春年华被埋没在封建礼教之中,她对柳梦梅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但封建礼教却不允许她追求自己的幸福。最终,杜丽娘因相思成疾而死,柳梦梅在寻找她的过程中也历经磨难。
《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批判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呼吁人们追求自由和幸福。同时,《牡丹亭》也表现了人性的美好和真挚情感,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真谛和价值。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怎奈何,如花美眷,终不敌,似水流年”出自哪里?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出自汤显祖的《牡丹亭》的题记
那段原文是‘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翻译下来的意思是:"天下女子的多情,难道还有像杜丽娘那样的吗?梦见那位情人就得病,一病而迅即不起,以至亲手描绘自己的画像传于世以后就死了。死去三年了,又能在冥冥之中寻求到所梦的人而复生。像杜丽娘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多情的人了。她的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来,而且越来越深,活着时可以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为情而生。活着不愿为情而死,死而不能复生的,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极点啊。梦中产生的情,为什么一定不是真的呢,天下难道还缺少这样的梦中之人吗?一定要挨到男女同席了才算是成亲,等到挂冠辞官后才感觉安全的,都是只看事情表面的说法啊。
如花美眷,抵不过似水流年出自汤显祖《牡丹亭·惊梦》
原文: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
意思是即使花容月貌,但是光阴似水,被困深闺独自怜
以上是我个人的见解,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万花丛中过的全诗?
全诗是汤显祖的《牡丹亭》,具体诗文是:
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晓带轻烟间杏花,晚凝深翠拂平沙。长条别有风流处,密映钱塘苏小家。 牵回百意铸诗堂, 众赋诗词亦乎忙。 激扬毫情荡九州, 倾注诗句展风流。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作者简介:汤显祖(1550—1616),中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戏曲家、文学家,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其代表作有《还魂记》(一名《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
诗文简介:作品把传说故事以及明代社会相结合,使之成为一部具有浪漫主义的精神杰作。全剧共计五十五出,每一出都为后面的剧情提供了暗示。下场诗全部采用了唐诗而无不如意。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汤显祖对于他的《牡丹亭》的重视超出了他的其他作品。《牡丹亭》不仅讴歌了人性,同时也用另一种独特的方式抨击了当时大行其道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