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比翼知识网!
比翼知识网LOGO

孔子被后人称为什么(孔子被后人称为什么圣)

2025-08-11 05:03:38
孔融网
11

孔子被后人称为什么?

我认为后人对孔子最有意思的称谓就是孔老二。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作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尊称为“圣人。”

但历史进入新纪元,一种新思想成为了彻底颠覆传统理念、被视为最崇高的信仰,那就是“为人民服务。”

许多人在悲叹,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已经静不下心来,写不出《道德经》、《易经》、《论语》那样高度的著作。

不是这样,著作已经早就诞生,只是物欲横流充斥着社会,人们不能静下心来,认真阅读,去潜修身行。这就是《为人民服务》,《不忘初心》。

到目前为止,不忘初心去为人民服务,这是人类智慧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老子的《道德经》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主张无为而治;

孔子崇尚克己复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主张维护固有的社会秩序;

所有这些都很伟大,都有其社会主导意义。但相比“为人民服务”,是不是差的很远。

许多人很崇拜《道德经》、《论语》,但能做到清心寡欲,仁义道德吗?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尚且做不到,何来的不忘初心为人民服务哪?

如果修行的话,”为人民服务“是不是更高的层次,更高的境界哪?

社会并不缺乏更好的思想,更好的信仰,缺少的是去感悟、去遵照修行。

今天崇尚人生价值,这没有错。但人生的价值体现就只有金钱一个标杆吗?“

现在谈论为人民服务,似乎是很奢侈的事。但这离我们很远吗?

几百几千年后,那时的人们回过头来,再看看这段历史,会不会也像今天去看《道德经》、《论语》一样哪?

几亿人同时在崇尚一个信仰,都在遵照修行,与一个人在主张,一小众人在修行,能相提并论吗?

满口仁义道德,实际男盗女娼,与说一套做一套有何区别?

孔子被后人称为什么(孔子被后人称为什么圣)

歪嘴和尚念歪了经,与写经的人、与经本身有关吗?

两千多年来,人类依然做不到清心寡欲,做不到仁德爱人,是老子、孔子的错误吗?

矫枉必须过正。理论上是错误的,但施行中是最有效的。急抽风是不能请慢郎中的。

或许彻底打倒孔老二有点过,打倒孔家店过激了些,但为人民服务没有错吧 。

许多人还生活在被人民服务的记忆中,念念不忘那个美好的时光。

上了公交,就理直气壮地叫别人让座,好像是天经地义。

可曾想到,享受被人民服务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为人民服务呢?

谁又敢说,劳动、奉献最终不能成为人类的第一需要哪?

孔子很伟大,但不是神。

再伟大的人,也会走下神坛。

对待历史,必须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这才是唯一正确的实事求是的历史观,否定一切,全盘接受,都是错误的。

孔子变成了孔老二,没有实事求是,没有一分为二。

孔子的思想、教育理念有许多需要继承、发展的精髓;但也有许不合时宜的糟粕,比如厚古薄今。

孔子为啥厚古薄今,是他看到世风日下,期望回到那个或许并不存在的、幻想中的理想状态中去。

就像今天,在抱怨社会不公平,人心不古一样。

社会永远在向前走,不管人类是不是愿意,地球都会带着她一起前行。

孔子从圣人变成了孔老二,这个落差有点大。

他既不是圣人也不是老二。

他就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就是实现了其人生价值的一个人。

所谓的圣人,那是统治者愚民的需要;把孔子看作是孔老二也是一种需要。

“中庸之道”那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真实的状态往往不是左就是右。

提倡实事求是,但多大程度上能做到呢?

且行且努力,且行且珍惜。

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什么?

孔子被后人尊为孔圣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并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之所以有这么高的成就,能够享誉全球,除了他的博学,和他的为人处世之道也有着莫大的关系。

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2、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只是当富贵与道义冲突时,坚定地选择道义。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5、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仁义”二字,也成为了影响中国人几千年的主流思想。孔子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后世尊称为什么?

孔子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孟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一、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和孟子分别被后人尊称为什么?

孔子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孟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一、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二、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县东南部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伋,是孔子的孙子)的门人(门人指学习于某人的弟子)。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武力的手段实现统一。而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声明:如果本文侵犯作者的权利,请联系本站予以删除。

COPYRIGHT © 2023-2025  比翼知识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渝ICP备1500519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