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年龄称谓,年龄称谓代表的年龄阶段
10岁20岁30岁40岁50岁60岁70岁80岁的特定称谓?
1、外博:10岁,出外就学。
2、束发:束,捆,结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3、舞勺:13岁。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4、及笄:指女子15岁。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5、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是成童的代名词。
6、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7、弱冠:指男子20岁。弱,弱小。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8、而立:指30岁。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9、不惑:指40岁。“不惑”作40岁的代称。
10、强壮:指四十。
11、艾:指50岁。老年头发苍白如艾。
12、花甲(耳顺):指60岁。
13、古稀:指70岁。亦作“古希”。
14、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15、耄耋:指八九十岁
16、黄发:指长寿老人。
17、鲐背:指长寿老人。
18、期颐:指百岁。
19、期颐:百岁之人。
扩展资料
男子年龄称谓
20岁:弱冠之年。
30岁:而立之年。
40岁:不惑之年。
50岁:知天命;杖家之年
60岁:花甲、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从心之年;杖国之年,悬车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你知道不同年龄阶段的年龄称谓吗?
1-30天,新生儿
1-12个月,婴儿
1-6岁, 幼儿
7-12岁,儿童
13-18岁,少年
19-40岁,青年
41-60岁,中年
61岁以上,老年
年龄的称谓读音?
襁褓—— 不满周岁 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 束发——15岁左右
弱冠——20岁
而立之年——30岁
不惑之年——40岁
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杖朝之年——80岁
耄耋(mào 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
鲐背之年——90岁
期颐(jīyí)之年——100岁
岁数对应的称呼?
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20岁(男)——弱冠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古代称各年龄段的人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称?
谢谢您的问题,在校女生品历史的味道为您作答。
中国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称呼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不尽相同,很多都已经成为了俗语或成语,例如“三十而立”“年逾花甲”“耄耋老人”等等。现将常见的相关叫法整理如下(不常用的就不写了),供您参考:
【襁褓】襁褓的本义是包裹出生不久的孩子的小被子,一般指不满一周岁的孩子。最早见于战国时期道家人物列御寇所著《列子·天瑞》一书:“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用法例句:他还是个襁褓之中的孩子。
【孩提】孩提的本义是“提孩”,也就是可以用手提起孩子的年龄,一般是指幼儿时期(大概2-3岁)。用法例句:在孩提时代(或孩提时期),他就随父母离开了家乡。
【始龀】始龀的本义是小孩开始换牙的意思,一般指七八岁的年龄。也有人说,是指女孩七岁、男孩八岁的年龄(男女开始换换牙的时间略有差异)。
【髫年】髫年的本义是儿童(一般指女孩)在没有扎头发的时候下垂的短发,一般指女孩7岁的年龄。
【龆年】读音和意思与“髫年”基本相同,一般指男孩八岁的年龄。髫年和龆年,有时也合并称作“垂髫”。这个说法最早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记》中的一句话:“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总角】总角的本义是未成年人把头发分成左右两部分,然后每一部分扎成一个结,就像是一只羊的两个角,一般指10岁左右的少年(也一种说法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年龄)。用法例句:他们两个是总角之交,到如今更是无话不谈的朋友。
【黄口】黄口的本义是指小鸟黄色的嘴巴,多用来指儿童。在古代,黄口的用法比较复杂,在隋朝及以前人们通常把3岁以下的婴幼儿称为黄口,隋朝以后(尤其是到了唐朝)人们把出生不久的小婴儿成为黄口。再往后,人们把不到10岁小孩统称为黄口。这个说法最早出自汉朝的刘安所著《淮南子》:“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
【金钗之年】金钗的本义是女子梳妆用的钗子,通常指女子12岁的年龄。这是因为古代的女子一般从这个年龄开始头戴金钗,梳妆打扮。有的地方,为了庆祝家中的女孩告别童年,在12岁的时候会送给女孩子一只金钗作为礼物。
【豆蔻年华】豆蔻的本义是一种可作为草药的姜科植物,在花朵还没有开放的时候就长得很丰满,渐渐就成为了少女的象征。一般指女孩13岁的年龄。
【舞勺】舞勺的本义是中国古代男子练习的一种舞蹈,通常是皇家娱乐性质的文舞(与武舞是相对的概念),一般是指13-15岁的古代男子。这个说法最早出自孔子弟子所著《礼记·内则》(秦朝焚书坑儒后失传)。
【舞象】舞象的本义是中国古代男子练习的一种舞蹈,通常是男子在接近成年的年龄学习,一般指15-20岁的古代男子。
【及笄之年】笄的本义是穿过头发的一种簪子,及笄是指到了结发的年龄,也就是该出嫁的年龄,一般是指女子15岁。
【破瓜年华】“瓜”字可以分解成“二八”,所以古代将用破瓜年华指代女子16岁的年龄。
【桃李年华】桃李是指桃树和李树,比喻青春年少,一般用来指女子20岁左右的年龄。出处是明朝徐渭所作《又启严公》:“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
【弱冠】弱是指年少,冠是指帽子。弱冠是指年轻时行成人礼所带的帽子,用来指代男子20岁左右的年龄。
【花信年华】花信是指花开的时节,一般指女孩24岁的年龄。
【半老徐娘】典故出自唐代李延寿所著《南史·后妃传下》,是指女子30岁左右、日渐衰老但仍有风韵的年龄。
【而立】一般是指30岁左右的年龄。
【不惑】一般是指40岁左右的年龄。
【知天命】一般是指50岁左右的年龄。
【耳顺】一般是指60岁左右的年龄。
【从心所欲】一般是指70岁左右的年龄。
以上五个典故,均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我在15岁的时候立志学习,30岁的时候成就一份事业,40岁的时候不在困惑,50岁的时候知道天命,60岁的时候能听进不同意见,70岁的时候可以随心所欲。”
【杖朝之年】本义是可拄杖出入朝廷,通常用来指80岁的年龄。典故出自唐代韩偓所著《乙丑岁九月在萧滩镇书四十字》诗:“若为将朽质犹拟杖于朝。”
【耄耋之年】耄,是指约八、九十岁的年龄;耋,是指约七十岁的年龄。耄耋是指年龄很大,约七八十岁、八九十岁的人。
【鲐背之年】鲐是一种鱼,代指老人身上生斑的样子,通常用来表示90岁的年龄。
【期颐】期是期待,颐是供养,意思是人老到不能自理的程度,一般指百岁。典故出自汉代戴圣所著《礼记·曲礼篇》:“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耋,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