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反三的意思_举一反三的意思解释
什么是举一反三?
举一反三是一则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孔子《论语·述而》。
孔子的弟子很喜欢围在孔子的周围向他请教为人、为政、为学等问题。有一天孔子和弟子围坐在一起讨论为学的问题。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却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举一反三”的意思是指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该成语构词方式是联合式;在句中作谓语、定语、状语。
举一反三是什么意思?
“举一反三”是一个成语,意味着在遇到一个问题或事情时,通过深入分析,探索它的本质规律,然后根据这个规律推广到其他领域,从而解决更多的问题或事情。
具体来说,它的主要含义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解释:
1. 从一个实例推广到普遍规律:举一反三的含义之一是,通过对一个具体实例的分析和研究,探寻其本质规律,然后推广和应用到其他类似的事情中。例如,通过研究一个特定的数学问题,可以发现其背后的数学原理,并从而应用到其他相关问题中。
2. 从一个领域推广到其他领域:举一反三的含义之二是,从一个领域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可以应用到其他领域中。例如,通过学习物理学的知识,可以应用到工程学、化学等领域中。
3. 从一个事物反推出其他事物:举一反三的含义之三是,通过对一个现象的观察和研究,可以反推出其他事物的特点和规律。例如,在观察某个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其速度、加速度等规律,并据此推算其他物体的运动情况。
总而言之,举一反三的核心意义是,在解决一个问题或探索一个事物时,需要善于从局部到整体、从实例到规律、从一领域到其他领域的角度思考,并把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普遍化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举一反三,是什么意思?
“举一反三”是指在解决一个问题时,能够推广到其他问题中,寻找原问题和其他问题的相似之处,进而得出共同的解决方法。这个概念源自于《孟子》中的一句话:“不学《易》,不能与时俱变。不学《诗》,不能得人心。不学《书》,不能将自己一嗣一嗣传之于后世。”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经典著作可以帮助我们洞察事物本质,看到某些表面不同的事物背后的共性,从而推广到其他领域。举一反三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解决问题,并提高创造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举一反三,找到共性,可以成功解决很多问题。
举一反三什么意思?
举一反三意思:列举出一件事情,进而以此类推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它的。形容善于推论,能触类旁通,善于学习,能够由此知彼。
举一反三读音:jǔ yī fǎn sān。出处:《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后以“举一反三”谓触类旁通。《北堂书钞》卷九八引《蔡邕别传》:“ 邕 与 李则 游学鄙土,时在弱冠,始共读《左氏传》,通敏兼人,举一反三。”
举一反三典故: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方面,你们应该要能灵活地推想到另外几个方面,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要可以灵活地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