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纲五常是谁提出的-三纲五常是谁提出的内容是什么
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是儒家的?
三纲五常是先天秦时代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是儒家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持社会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在封建社会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三从四德是出自周礼,为儒家所称道的。三从四德是为了维护父权.夫权家族利益需要,由礼教对妇女一生在伦理.道德.俢养的规范要求。
三纲五常是什么时期?
1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
2 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
3 孔孟时期得到发展。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
4 之后,三纲五常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统治封建社会的中国几千年。
三纲最早是谁提出来的?
1. 三纲最早是孔子提出来的。
2.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仁者爱人,人无善不可教”的教育思想,其中包括“三纲五常”的思想。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强调了家庭和社会中各个角色之间的关系和责任。
3.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教育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伦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纲五常 荀子?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三纲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仁”,二人也,实指人与人相处。“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人与人相处若能心心相印,则可无往而不利,勾心斗角则反之。更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之语,人虽为二,但行同一人,此才可称为“仁”!
“义”,人字伸出一只手,外加一点力即成“义”,“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其实生活中更多的时候,既无需我们舍生取义,也无需我们杀身成仁,只需在别人需要帮助时,社会需要我们贡献时,我们每人伸一下手,出一点儿力,此天下大义可成矣!
“礼”,躬身弯腰示于人即为礼,每个人都不必眼高于顶,瞧不见行进的路,那样摔倒就难免了。谦恭一些,把别人看高一些,把自己看低一些,谦虚谨慎与人交往,脚踏实地成就事业,此即成礼。
“智”,知道日常事务即为智。安排好日常事务,我们才能专心于自己所要成就的事业,智慧并不只是在伟大高尚的事业中才能体现,日常琐事更是对我们智慧的极大考验,“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智者可以让自己的生活顺风顺水,愚者只能让自己的生活驳杂不堪。其实最本质的区别只在处事的入手上,看谁能把琐屑处理得毫厘不失。

“信”,人言也。相对人言,我们还知道“鬼话”、“鸟语”……,对人要说人话,而不要鬼话连篇,否则就会失信于人,非鬼话、鸟语人不愿信,而是生非同类,言语有别,人中只有通鸟兽魑魅之语者方与之交流,而此可拟之为何字?现未可知,但贵为人,与天地并称为三,不说人话,失信则必然!
休养生息西汉三纲五常?
《三字经》中关于三纲五常是这么讲的:“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三纲五常的观念是构成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明确提出这一观念的是西汉大儒董仲舒,就是那位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
当时的董仲舒为什么能打动汉武帝,用儒家思想来替代汉初的“黄老”治国思想呢?三纲五常就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了。
